知识管理:目标和方法
2024/12/15
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flomo 创始人刘少楠,阅读之后觉得获益良多,在此记录。
知识管理需要目的
在开始你的知识管理之前,你要明确你进行知识管理的目的。
通常来说,你需要有一个持续进行的项目。
项目是什么?
对于学生,所学习每一个学科都是一个项目。所学的知识点、典型题型、做的错题等,都是很好的知识管理对象。
对于自媒体作者,他们的每一个视频都是一个项目。视频的灵感来源、相关资料、文案参考、所使用的素材、观众反馈,都可以被进行知识管理。
对于独立开发者,他们的每一个软件产品都是一个项目。软件的功能实现、用户反馈和跟进、软件宣发等,也是被进行知识管理的理想对象。
历年来个人母题的变化,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一个缓慢迭代的过程。
这个其实并不是某一刻的顿悟,而是不断地收敛自己的关注点。当意识到许多领域自己不需要关心的时候,那个值得关心的问题自然就会浮出水面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任何时候都应该自己给自己设定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,而不是机械地执行别人安排的任务,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思考的能力。
我们需要管理的不是知识,而是自己的精力和想要了解的问题。
输入要从简至繁;输出要深度思考、内化思维
在对知识库添加内容时,往往输入的只有一些知识片段、一个网址、一张图片,可以有一个专门的地方暂存这些内容,待有时间时再统一整理成系统化的内容输入知识库。
事实上,我目前就是这么干的。我通过 RSS、B 站、知乎获取新的资讯,对于有价值的信息,就先转存到小米笔记上(支持手机电脑同步);对于有意思的网址,就放在 Pocket 中。待有大段时间了,再整理写进博客中。
在输出时,也不必过度追求文笔,这样会使得你更懒于输出。尤其是在最开始时,要记住完成大于完美,把想法表达出来就好。
一个好的知识体系,不能只有输入,也不能只有输出。太多的输入会让我们丧失目标,而太多的输出会因为缺乏新鲜的内容而变得陈词滥调。你的知识应该是像一条大河一样,有上游涓涓的溪流,也能灌溉更多的良田。
我把知识管理素朴的分为两个阶段:
- 输入:尽量多的捕捉下来自己的想法和知识盲区,但避免无脑摘录。
- 输出:重要的不是文采,而是让自己内化知识,并获得高质量的反馈。
在将内容加入知识库时,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。就如本文一般,不只是在搬运原文的内容,而是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进行记录。可以适当引用原文的片段,但大段的照抄就没必要了。
如果你在获取知识的途中没有做任何的加工(即用自己的话说出来),那么只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。
坦白来说,「剪藏」除了让自己的数据库看起来「很丰富」,实际上许多内容不是未读,就是读完忘记了。究其原因,是因为这个过程过于「自动化」,而大脑本身并没有彻底地理解这个知识点 —— 这也是为何我们用笔写下来的东西印象更深刻,是因为这个过程「摩擦」非常大,但正是这样低效率的摩擦,才能让我们印象深刻。
所以之后的日常阅读,我就很少全文摘录,而是用自己的话将有用的知识点记录下来。这样还有一个隐藏的好处,即这些知识块是独立的,方便后续拼装和改善。
其实我们对于许多领域的知识并非了解得一样充分,越不了解越难分类,如果必须分类才能记录,那么就很难迈出第一步。相反,所有的分类结构都是慢慢涌现出来的,并非是静态不变的。如下图所示,我的 Notion 专题会经常的更迭、合并,甚至删除。因为随着我们持续不断地在这个专题上积累,我们对于许多事情的理解会更加精进,而这篇文章的结构也会更加清晰。